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(DLBCL)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,具有高度异质性。传统的化疗方案虽然对部分患者有效,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面临复发或难治的困境。近年来,随着对DLBCL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和精准医疗理念的推广,DLBCL的治疗策略不断优化,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本文中,北京高博博仁医院张亚晶主任将带来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策略优化》的精彩分享,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指导和帮助。
1、如何实现DLBCL的有效治疗?
在DLBCL的诊治过程中,精准诊断是实现有效治疗的关键。精准诊断不仅局限于病理学,还涉及分子遗传学、流式细胞学、单细胞测序、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等多组学技术。这些技术从宏观到微观、从可视到不可视的全方位诊断,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肿瘤的核心问题。
2、基因检测是不是真的有必要性?
许多患者会质疑基因检测的必要性。实际上,基因检测在DLBCL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。它不仅有助于明确病理分型,还能为靶向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。可以说,基因检测是现代淋巴瘤诊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能够帮助患者获得更精准、更有效的治疗。
基因检测和多组学技术的发展,使得DLBCL的分型从早期的四分型逐步细化到七分型,甚至更精确的亚型分类。这些精细化的分型不仅有助于明确诊断,还能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,帮助筛选适合的药物。例如,针对不同亚型(如MCD亚型),联合使用BTK抑制剂等靶向药物可显著提高疗效。
3、DLBCL的治疗方案主要有哪些?
R-CHOP方案(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、阿霉素、长春新碱和泼尼松)是DLBCL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。但R-CHOP方案对所有患者采用相同的药物和剂量,忽视了DLBCL的异质性,导致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。近年来,基于R-CHOP方案的联合治疗(R+X)逐渐取代传统R-CHOP方案,成为DLBCL治疗的重要方向。Guidance-02研究显示,基于分子亚型分层的+X的联合治疗方案,在完全缓解率和客观缓解率上显著优于传统方案。
4、什么是DLBCL的“全程管理”?
DLBCL的全程管理强调从初诊开始,结合精准检测手段预判患者的远期预后,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。全程管理不仅关注治疗的有效性,还包括治疗的持续时间、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药物经济学因素。例如,对于原发耐药和一年内复发的患者,早期接受CAR-T治疗可能实现长期缓解。
以一年为分水岭,DLBCL患者的复发可分为早期复发(一年内)和晚期复发(一年后)。早期复发患者通常对传统化疗敏感性欠佳,复发后建议接受新的治疗手段,如CAR-T治疗。晚期复发患者可能对化疗仍敏感,可考虑选择二线化疗或挽救+自体移植等方案。这种分层管理策略有助于结合患者特征提供最适合的治疗选择。
5、DLBCL一线治疗后复发/再进展了怎么办?
一线后复发难治的患者分为原发性耐药(治疗后未曾达到完全缓解)和治疗缓解后复发或再进展。耐药机制较为复杂,包括肿瘤细胞内部因素(如抗原逃逸等)和外部因素(如免疫抑制微环境)。
在DLBCL的一线治疗复发/再进展后,二线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。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,治疗手段日益丰富,包括CAR-T细胞治疗、新型靶向药物、双抗类药物等,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。
• 联合治疗:与化疗、免疫调节剂、放疗或抗体类药物联合,可协同增效,有利于克服耐药。
• CAR-T细胞治疗:对于经历多线治疗且身体耐受性较差的患者,免疫细胞治疗(如CAR-T)逐渐成为后线治疗的重要选择。CAR-T治疗不仅在复发难治性DLBCL中表现出色,对于一线治疗未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,更有助于提高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。
• 新型药物的应用:ADC药物,双抗类药物,小分子靶向药物,去甲基化药物也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良好疗效。这些药物通过精准检测指导,可联合使用以攻克肿瘤。
• 重新评估与精准诊断:复发/再进展时,建议重新进行病理及组织学检测,流式学检测,基因检测,以发现新的靶点或耐药机制,并据此调整治疗方案。
6什么是肿瘤微环境?其在治疗中有着怎样的重要性?
在肿瘤治疗中,除了直接针对肿瘤细胞的攻击,肿瘤微环境的优化同样至关重要。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细胞所处的局部环境,包括基质细胞、免疫细胞、细胞外基质等。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肿瘤的“庇护所”,影响肿瘤的生长、转移和对治疗的敏感性。因此,改善肿瘤微环境,使其有利于抗肿瘤药物的浸润,是实现有效治疗的关键策略。
肿瘤微环境为肿瘤细胞提供了生存和增殖的有利条件。它通过基质细胞和免疫抑制细胞的包裹,形成类似“洋葱皮”的多层屏障,阻碍药物的渗透和免疫细胞的浸润。此外,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可能处于耗竭状态,无法有效发挥抗肿瘤作用。因此,治疗不仅要直接攻击肿瘤细胞,还要优化微环境,克服免疫屏障,使其更有利于抗肿瘤药物的作用。
7、如何优化肿瘤微环境?
• 清除屏障细胞:通过药物清除肿瘤周围的基质细胞和干扰细胞,使肿瘤细胞暴露于药物作用之下。例如,使用特殊类型的药物解除肿瘤的间质屏障,增强药物的渗透性。
• 改善免疫微环境:通过局部放疗或低剂量去甲基化等药物处理,将“盐碱地”(免疫抑制微环境)转变为“肥沃土壤”(免疫支持微环境),促进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活性。
• 激活免疫细胞: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,改善肿瘤浸润T细胞的耗竭状态,提高其抗肿瘤能力。
• 针对炎症型微环境:通过调节炎症背景,减少免疫紊乱,改善微环境对治疗的敏感性。
8、如何根据肿瘤微环境制定治疗策略?
淋巴瘤微环境(LME)的特征多种多样,包括:生发中心样,间质型、耗竭型、炎症型等。这些特征决定了肿瘤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。因此,结合微环境的具体特征,采用“+X”的联合治疗方案,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疗效。
在DLBCL等高危肿瘤的治疗中,从初诊阶段就应通过整合诊断(包括病理类型,分子分型等)识别高危因素,并在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治疗反应的动态变化。对于传统治疗不敏感的患者,应及时调整策略,结合新型药物、细胞治疗和抗体类药物等联合治疗方案,优化患者的预后。
肿瘤改善微环境的策略不仅在复发难治性肿瘤中表现出色,还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。通过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,即使是复杂/高危的肿瘤患者,也能通过优化微环境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。
结语
DLBCL的治疗已进入精准化和全程管理的新时代,其治疗策略优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。”整合诊断+精准治疗+个体化方案“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。相信随着医学的进步,DLBCL将不再是不可战胜的疾病。未来,随着对DLBCL分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更多新药的研发,相信会有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医疗,获得更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。
■ 本文专家简介
张亚晶主任
高博医学(血液病)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医院骨髓瘤淋巴瘤科(十病区)执行主任;主任医师、副教授、硕士生导师,北京市科技新星。
教育背景:解放军总医院/解放军医学院医学博士,博士后。
专业擅长:擅长多种复发难治性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、靶向治疗、联合方案探索及个体化治疗。
学术任职:
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细胞治疗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;
中国癌症基金会 血液肿瘤康复核心专家;
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工作委员会 常务委员;
《JCO-Blood中文版细胞与免疫治疗》专刊编委会 委员;
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 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 委员;
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评审专家。
科研成果:
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北京市科委等课题6项;
以第一作者在《Blood》、《Leukemia》等杂志发表多篇SCI论文,累积影响因子140余分;
获南粤科技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,解放军总医院科技进步二等奖;
国内首部《CART治疗淋巴瘤不良反应处理指导原则》主要执笔人之一。
科普互动:
全国淋巴瘤领域中青年专家TED病例大赛 全国二等奖;
2020年中国好大夫Top10榜单。
战友们,如您还有其他问题,可拨打咨询热线:13511096294 ,也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,添加【博仁小助手】微信进行详细咨询。
【博仁小助手】微信二维码